综合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商业新闻通讯社当地时间8月11日报道,俄罗斯国家公路公司(Avtodor)董事长维亚切斯拉夫·佩图申科表示,俄罗斯的公路建设企业正在积极采用中国道路施工机械生产商的产品,并称赞中方设备不逊色于欧洲企业的同类产品。
俄《生意人报》早前报道称,欧洲企业提供的道路施工机械曾占俄罗斯市场的80%。近两年中国企业山东临工、徐工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集团、山工集团等正在取而代之,成为对俄主要供应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资料图 图自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根据公开介绍,Avtodor是俄罗斯负责国家基础设施和高速公路建设工作的国营企业,成立于2009年,总部位于莫斯科。去年10月,该公司与多家中国企业签署关于供应道路施工机械的战略合作协议。
据卫星通讯社11日报道,当被问到俄方道路建设企业是否计划“完全转向中方设备”时,Avtodor董事长佩图申科表示,该公司正在积极与中国同行合作,相关采购协商也在进行中。
“看到路过的(设备)车了吗?这9辆车,里面有8辆都是中国 (企业制造)的。中方设备质量非常好,不亚于欧洲同类产品,所以我认为技术设备供应方面不会出现问题。”
报道还提到,今年7月,俄罗斯铁路公司副总经理安德烈·马卡罗夫,宣布拟投巨资升级改造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贝阿铁路时,强调整个改造项目所采用的建设机械已几乎全部改用中方设备,而非欧洲企业设备。
这些中方道路施工机械大多通过Avtodor参股的子公司Avtodor Leasing按照租赁计划获得,供应期限为3到6个月。
俄媒介绍,为在西方制裁下保证国内道路建设速度,Avtodor Leasing于2022年10月成立,负责在友好国家集中采购筑路设备(主要来自中国),然后由国营公司以优惠补贴条款向俄企提供租赁服务。
Avtodor董事长佩图申科 资料图
据俄罗斯《生意人报》报道,欧洲企业提供的道路施工机械曾占俄罗斯市场的80%,如今三一集团、徐工集团、中联重科、山东临工、山工集团等中国工程机械公司正在取而代之。
该报4月还援引权威数据表示,中国特种机械设备现在在俄罗斯处于“领先地位”。
报道称,以出口额计算,2022年年初,对俄出口排前三名的工程机械公司依次是日本小松公司、美国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和英国JCB建筑机械集团;到了年底,前三“易主”,变为三一重工、 徐工集团和中联重科三家中国企业,柳工机械、中国龙工等其他中国机械设备巨头也紧随其后。
Avtodor Leasing经理加斯帕良还表示,在西方企业退出俄罗斯后,中国企业还没有完全覆盖俄罗斯市场对特种机械设备的需求,“对中国设备的需求很大,俄罗斯经销商的订单已经排到了好几个月之后了。”
另据塔斯社报道,今年3月,Avtodor董事长佩图申科率团访华,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三一重工集团等中国大型基建工程企业举行会谈。
佩图申科受访时表示,他们尤其与中方交流了有关隧道建设经验,参观了多个在建大型综合设施,“我们在研究中国公司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建造隧道的经验。中国人是这方面的专家。”
他特别说到,参观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现场时,在亲眼看到中国国产的直径最大的16米级盾构机的施工效果后,“代表团一致同意计划购买中国盾构机。”
图自Avtodor官网
塔斯社指出,这也是佩图申科一行人此次访华的第二个重要任务——考察并采购中国机械设备。
佩图申科表示,截至2021年底,俄罗斯进口了约2.2万台工程设备,大部分来自制裁俄罗斯的国家。从2022年开始,中国公司筑路设备制造商成为俄罗斯的主要供应商。
“Avtodor Leasing已经收到总额约130亿卢布的进口筑路设备申请。其中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国的土方设备、挖掘机、装载机和自卸卡车。”佩图申科透露,访华行程中,Avtodor与包括三一重工在内的多个中国设备制造商巨头签署了合作协议。
在被记者问到“中国企业是否有能力满足如此巨大的订单”时,佩图申科回答道:“我想是的,而且是轻而易举。”
他也强调,Avtodor没有对中国产品质量问题的担心,“我们看到一起建设M12公路的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也用的是这些中国设备,质量水平相当高,我们没有看到有任何的问题。关键在于对方提供的服务、配件和培训。”
M12公路是“欧洲-中国西部”国际交通走廊的组成部分,这条走廊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中国共同开展的的大规模综合投资项目,全长8500公里,其中俄罗斯段为2192公里,哈萨克斯坦段2787公里,中国段3181公里。
不过,佩图申科也表示,虽然中国拥有俄罗斯建设所需的全套筑路设备,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设备都要从中国采购,俄罗斯自己的制造商也在发展。
“当我们谈论海外采购时,我们谈论的是俄罗斯没有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大供应商自然是中国。”佩图申科说。
今年6月,在俄罗斯最重要的国际大型经济论坛之一,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佩图申科还表示Avtodor希望吸引更多的中国投资者参与项目,并正在与中国合作伙伴积极开展工作,“2023年的设备(缺口)情况比2022年更加困难,但与中国伙伴的合作让弥补缺口成为可能。”
本文源自: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