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 > > 正文

“认房不认贷”是个好政策,但不要过度夸大其威力,要多听听年轻人的想法

日期:2023-08-01 10:15:23 来源:谭浩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眼下最热的话题之一,就是住建部提出的“认房不认贷”。甚至有机构拿出了2010-2011年和2016-2017年两次“认房又认贷”政策出台后,一线城市二手房成交量都大幅下降来反证“认房不认贷”的威力,认为一旦一、二线城市推出“认房不认贷”政策,很有可能会让市场呈现较好的交易恢复场景。

如果单纯用历史数据来证明“认房又认贷”的影响、反证“认房不认贷”的威力,显然有点盲目,至少分析不够全面、深入,没有把今天的市场形势与当年的市场形势进行全面对照与分析。特别是年轻人的住房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继续用当年的购房意愿和住房理念判断今天的市场变化,可能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7、8年前,尤其是10多年前,年轻人的生育观念还比较传统,多数年轻人都有比较强烈的婚育观念,自然,对住房的追求也就比较强烈,不是一度出现过“丈母娘决定房价”的论调吗?一定程度上,也是住房与婚姻紧紧绑在一起的表现。今天呢,年轻人的婚育观念还有那么强烈吗?特别是生育,可能会成为很多年轻人淡看的一个问题,生与不生的天平,已经慢慢向不生倾斜。至少,在向晚生倾斜。

不想婚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年轻人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活在当下”成了许多年轻人追求的目标。他们可以在工作上花很大的力气、下很大的功夫、吃很多的苦、流很多的泪,但是,在生活上,却不愿降低标准、降低水平,他们不想再像他们的大哥哥、大姐姐一样,用省吃俭用方式购房当“房奴”,他们想把购房的钱、特别是支付的房贷利息,过好当下的生活,把眼前的幸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知道,一旦当了“房奴”,他们的幸福也就不能由自己做主,而是银行了。如果遇到“烂尾”等方面的问题,他们想通过断供等手段维权,还可能被银行列入失信人员名单。

也就是说,今天的年轻人,只要经济条件不成熟,只要还有牺牲当下幸福的现象,就不大可能选择买房,而是选择“活在当下”,自然,购房的意愿和紧迫性也就很淡很淡。寄希望于他们自觉购房,概率很低,可能性很小。

必须看到,从房地产市场放开到现在的20年时间,购房的主力依次是50后、60后、70后、80后,有条件的50后、60后和少数70后,基本享受了房价启动后前几年的“低房价”待遇,虽然房子的面积不是很大,结构不是最优,小区条件也不是最好,但毕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与后来的房价相比,他们都成了“受益者”。房价上涨较快的那段时间,70后成了主力,加上没跟上节奏的60后,以及少数80后,他们跟着房价拼命地跑,拼命地追,眼看着房价天天在涨,于是,用“房奴”身份换来了一套住房。只是,从此以后,就步入偿还房贷的艰难历程。最难的,也是最苦的当属80后了,他们从参加工作起,就面对着高房价的困惑,且都有着强烈的购房冲动和执念,而他们的父母,或已经穷尽所有购买了住房,或负债购买了住房,或根本就买不起住房,但是,为了子女能够不在别人面前被看低。尤其是男孩,能够不因为住房问题无法婚育,只能掏尽家中所有的口袋,再背上一堆的债为子女买房。而80后们,面对父母、家人为自己买房过上艰苦生活,虽有不忍,却也无奈。因为,他们自己也在省吃俭用地偿还房贷。

也就是说,50后、60后、70后、80后,该买房子的,都已经买了,买不起的,仍然是买不起,剩下的,只有90后、95后、00后。而他们的观念,显然与他们的爷爷辈、父辈、哥哥姐姐们是不一样的,购房的动力明显不足。能够购房的,还有多大的空间呢?“认房不认贷”对不想购房的居民来说,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呢?

并不是说已经没有住房的消费空间了,只是,寄希望于“认房不认贷”产生强大的威力,可能性不大,就算炒房者愿意,也要看炒房有没有获利空间。因此,还是要靠刚性和改善性需求的理性释放、自觉释放,而不是政策刺激。政策可以不去打压、压制、遏制消费,但政策刺激消费的手段最好别用,用得不好,就会适得其反。今天的年轻人,需要的是平和,用平和方式引导他们进行住房消费,而不要刺激,刺激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而扩大新市民群体,也未必能够在“认房不认贷”中得到体现。至今还在“认房又认贷”的,都是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早就不认了。而又有几个新市民能够在一、二线城市具有购房能力呢?他们刚刚参加工作,或刚刚进入城市,就愿意背负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负债吗?

上一篇:文旅部:指导各地开展24小时生活圈和新型消费集聚区建设工作 下一篇:文旅部:指导各地开展24小时生活圈和新型消费集聚区建设工作
x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