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印尼富商向中国捐款建校、建医院、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他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但他坚称自己是中国人。他曾说:“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张明敏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哭了多少华人游子的心。华侨们身处复杂多变的社会,唯一不变的,是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无论走到哪里,血浓于水的牵挂,始终萦绕在心间。每一个海外游子,都时刻盼望着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他们希望祖国繁荣富强,希望国家安定团结。为了祖国强大,华侨们捐款捐物,为振兴中华添砖加瓦。印尼有一位富商,和中国没有一丝一毫的血缘关系,但他向中国捐建学校、医院、公共设施超出4亿元。有人不解,问他为什么?他说:“虽然我不是中国人,但我有一颗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他,就是印尼《国际日报》总裁熊德龙。若你有幸见到他,你会发现,他长得确实不像中国人,可看名字,他又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熊德龙其实是个孤儿,出生于1947年11月。因为是弃婴,具体的出生日期已经无从查证了。他的母亲是印尼本地人,父亲是荷兰人。他出生没几个月,便被母亲遗弃,在孤儿院中度过了两年时光。后来,熊德龙被来自中国梅州的华人熊如淡、黄凤娇夫妇收养,才让他有了一个完整的家。熊家在印尼开了个面包房,勉强能维持基本生活。在收养熊德龙之前,夫妻俩还有三个女儿。熊德龙来了之后,家庭负担更加重了。但是,生活再困难,熊如淡夫妇都不会在教育上亏待孩子,四个孩子一视同仁都上了学。长年在国外生活,熊如淡夫妇很担心孩子们与中国文化脱节。因此,文化水平不高的熊如淡专门买了本《增广贤文》,用传统的中国文化来教育孩子们。那些年国内外生存环境极度恶劣,每到年关,都是一家人最难熬的时候。熊如淡理解父母在国内的不易,他家中再困难,也要给远在中国的老母亲寄钱。遇到村里需要帮助,更是二话不说,想尽一切办法帮扶。黄凤娇则当掉自己的首饰,和丈夫一起支援家乡。熊德龙起初很不理解,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为什么还要寄钱回去。熊如淡摸着儿子的头说:“百事孝为先,孝敬老人、兴办学堂、开辟道路,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年纪尚小的熊德龙彼时不懂什么叫责任,但父母的话,他全部装在脑海中。若干年后,他想起当年的种种,才体会到父母的一片苦心,和他们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孝顺和爱国是会影响的,熊德龙便是在父母亲的影响之下,走上了爱国主义商人的道路。熊德龙在16岁的时候,就踏上了工作岗位。别人都满足于眼前的收入,熊德龙却一门心思地揣摩发家致富的方法。他聪明好学,遇事懂得举一反三。很快,就发现做海绵生意是个不错的发财途径。熊如淡倾尽所有,支持儿子创业。别看熊德龙年纪小,在生意上一点也不含糊。他极重信守诺,海绵厂的订单如雪片一样地飞来。就在他准备扩大经营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差点将他打入万劫不复之地。因管理人员疏忽大意,海绵厂被烧成了一堆灰烬。那段日子,熊德龙的情绪陷入低谷。他每次看到父母殷切期盼的双眼,都心如刀割般痛苦。熊如淡很体谅儿子,他知道熊德龙的压力有多大,也能明白儿子肩上所担的重任。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在熊如淡的帮助之下,熊德龙逐渐走出失败的阴影。他准备卷土重来,继续从事海绵厂的生意。这次,他虚心求教,狠抓安全管理。很快,海绵厂步入正轨。用不到三年时间,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紧接着,熊德龙稳扎稳打,又用10余年,将生意触角探向多个领域。昔日孤儿院的孩子,在中国父母的影响之下,实现了逆风翻盘。他时刻记着自己是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他出钱出力。哪怕是形势最为紧张的南海仲裁案,熊德龙都敢在第一时间支持祖国。熊德龙还积极地奔走于印尼和中国之间,为两国交好尽心尽力。一个商人,确切地说,一个和中国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商人。能做出这些爱国举动,的确令人感动。熊德龙的所作所为,影响着每一个爱国的华侨。他用实际行动,回报了养父母的教养之恩。作者:梨谱参考资料:印尼《国际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