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共享联盟·椒江 张亚妮 李洲洋
6月29日晚,舞剧《风起大陈》在杭州运河大剧院首演。据悉,《风起大陈》由浙江演艺集团、浙江歌舞剧院、中共台州市椒江区委宣传部联合创演,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批登岛的志愿青年垦荒队队员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建设者为主要创作本体,讲述了两代人“建设大陈岛”、传承垦荒精神的故事。
舞台上,四位个性鲜明的垦荒队员形象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舞台下,演员们在酷暑中反复排练,研读剧本,琢磨人物,力求离人物越来越近。一起去听听主创人员的心声吧。
(资料图片)
总导演郭海峰:这是一个高度归纳的典型故事
刚接手舞剧《风起大陈》的时候,曾荣获文化部中国歌剧舞剧院优秀演员奖、国家艺术基金艺术创作人才获得者的总导演郭海峰表示很有压力。
“大陈岛垦荒精神,是浙江红色根脉的鲜明印记,也是台州这座城市最亮丽的红色底蕴。”郭海峰说,“老垦荒人每个人的故事都能成为标杆,但也正因为此,大陈岛的故事很零散,如何把信息提炼出来,让观众能够清晰明了地了解,是我要做的事情。《风起大陈》就是这么一个寻梦的故事,将时间和空间相结合,让儿子去继续爸爸未完成的事业。这部剧是把能体现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有代表性的人物糅合在一起,高度归纳出的一个典型故事。”
今年年初,郭海峰登上大陈岛采风,寻找灵感。海水拍打岩石,发出富有韵律的声音,给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他采访了当年留在岛上的人,去尝了黄鱼等各种海鲜。“那儿的海鲜大排档真好吃,正是先辈们的努力,大陈岛才变得越来越好,现在成了一个旅游胜地。”郭海峰说。
据悉,舞剧《风起大陈》筹备两年,排练两个月,融入了大量的“大陈元素”。在舞剧里,观众可以看到大陈岛上,垦荒队员养鸡、养鱼的盛况,陈良、大山两代人,像串糖葫芦似的,串联起峥嵘岁月的英雄故事。
“垦一代上岛的时候,很多人都是20岁出头,和现在的演员年龄差不多。我希望他们能表现出同龄人的不亢不卑、积极自主。”郭海峰说,“希望年轻人看了后,能够在这部故事里找到方向,受到启发。”
主演冷爽:角色年龄跨度大,表演方式不一样
浙江歌舞剧院舞蹈团首席演员冷爽饰演大山的母亲惠风,她在剧中的年龄跨度很大,从初登岛的青春少女,一直演到白发苍苍。
“我这个角色是一个大喜大悲的角色,情绪转折点在痛失丈夫上。”冷爽介绍,她在刚登岛的时候,活泼可爱、精神大条,是一位勤劳的女汉子。丈夫牺牲后,她的精神发生了改变,逐渐麻痹起来。
要出演年龄跨度大的角色,首先就要多研究人物。“比如研究老年人的体态、行走方式等等,我在剧中最大的道具是一本日记本,那是惠风缅怀丈夫的工具,也是她和儿子沟通的桥梁,年轻时期和老年时期翻阅日记本的姿态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冷爽介绍。
冷爽经常去椒江区文化艺术中心演出,她说:“那里离海岛很近,空气中都有海风的味道,美食也特别多,每次去椒江演出,都非常开心。”
主演杨思宇、刘赛:沉浸式演出,让表演更自然
事实上,《风起大陈》有两位男一号,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主要演员杨思宇和浙江歌舞剧院的首席舞蹈演员刘赛都饰演了主角大山。
刘赛“他是A面,负责今天的演出;我是B面,之后在椒江的两场将由我来主演。”刘赛说,他曾在椒江区文化艺术中心演过舞剧《春风又绿江南岸》。
刘赛出生于2000年,一年前刚毕业。这也是他第一次出演舞剧。面对大山这个富有层次的角色,他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也是一位工程师,刘赛感到很热血也很有压力。
“我是新手小白,很多表演上还需要揣摩,过程很辛苦,但成长也很快。舞者的肢体动作是情感的外在表达,而情感是舞蹈的核心灵魂,将情感与肢体动作完美融合在一起,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舞蹈的主题。”刘赛说。
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主要演员杨思宇也是《风起大陈》的执行编导。演出前,他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观赏了类似的影视作品,把自己放进这个角色,沉浸进去。
杨思宇“我的情绪处理和肢体语言,都是结合自己生活,思考并创造出来的。比如大山和母亲的情感,很复杂,和她最亲近,也最生疏,他想要唤醒母亲,但是无能无力。我们舞者所要做的,就是将表演做得更自然,更贴合生活。”杨思宇说道。
主演刘坤:剧里相互较真,剧外互帮互助
浙江歌舞剧院舞蹈团副团长刘坤饰演第一代垦荒人陈良。
2011年,刘坤进入浙江歌舞剧院舞蹈团,如今已是团里的骨干演员。“作为主演,我们需要带节奏,把整个舞剧贯穿起来。主舞就像一个关键词,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刘坤介绍。
最让他感动的是最后一段双人舞,那时他已经去世,来和妻子作最后的告别。这样感人的一幕,他要通过给妻子捋捋头发、整理衣领衣角等细微的互动,来表达充沛的情绪。
短短两个月,排练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态,演员累了就找个空地稍微眯一下,眯完接着排练。排练这部舞剧,所有演员都受了不同程度的伤,腿脚淤青、膝盖破皮、韧带撕裂等等。旋转,打滚,高难度的舞姿背后,是演员们不懈的坚持。
“我希望能通过这部舞剧,通过演员们的精神气,去展示台州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刘坤说。
对于刘坤来说,最大的困难不是舞姿,而是“演小”。“我今年35岁,要演出陈良20多岁的朝气澎湃,需要大胆努力去尝试。”刘坤边说,边做了一个昂首挺胸的姿势,叉着腰,仿佛站上舞台那样生机勃勃。
几年前,浙江省舞蹈家协会组织文化采风活动,刘坤首次登上大陈岛,看看垦荒纪念碑,看看老照片。有一面写着“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旗帜,留给他很深的印象。
采访结束后,刘坤马上就上舞台继续排练。等到记者再次见到他,他满脸通红,衣服都湿透了。“夏天排练就是这样,湿透几件衣服很正常。”他笑笑说。
主演吴嘉雯:只要我能走路,我就能上台
浙江歌舞剧院舞蹈团团长吴嘉雯饰演大山的妻子小鱼。
“排练的时候,演员们受伤是家常便饭,脖子、腰、脚都会扭伤。我在排练中也受伤了,当时摔倒在地的时候都懵了,很怕耽误大家进度。后来休养了几天,好了一些。只要我能走路,我就能上台。”吴嘉雯说。
她认为垦荒精神对于大家来讲是一直真实存在的,特别是通过这次舞剧的排练,每个人都在流血流汗,突破自我,不断收获,坚持坚持再坚持,也是垦荒精神的一种体现。
服装设计师杨易:根据史实,还原服饰
“这是一部年代戏,所以我们就根据历史背景,还原当时的场景,稍有不同的是舞台上对于色调要进行修饰。”浙江歌舞剧院的服装设计师杨易告诉记者。
看服饰装扮,也能看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上世纪50年代条件比较差,所用面料还原了当时的质地,偏向于影视化。上世纪70年代相较于50年代,服装的色调和款式都发生了变化,偏向于统一和现代。
“服装和人物个性也有很大的关系。主角大山是上世纪70年代的工程师,刚出场的时候,金丝眼镜、黑框眼镜,非常有质感,风格现代化。后来穿越回50年代,就变得质朴了。”杨易介绍。
“转载请注明出处”